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甲下
Introductory Sociology (a)(2)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1005 
課程識別碼
305 101A2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共201 
備註
實習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30-19:20,分組進行。兼通識A5*。
總人數上限:13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12_sociolog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是介紹與討論社會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的課程,選定的教材是以代表性的臺灣當代社會學者對於不同社會學主題的研究成果為主,藉此去了解社會學者是如何分析社會現象。另外,選定九篇對於美國社會現象深入淺出的代表性作品,促進同學對於其他社會的瞭解,同學在了解自己的社會後,進行跨社會的比較,再逐漸建立起寬廣的全球視野,這兩種教材的組合,就是冀望在地的與全球的觀點能夠適當的結合起來。上課所選讀的研究論文知識深度比起一般社會學教科書的內容要高,對於同學的要求不在於全部理解論文的理論或是研究方法,而是期望同學能夠掌握論文主要的論點。由於最近四十年台灣社會的研究累積不少成果,每個主題除了指定閱讀的論文外,還會列舉出相關且值得品味的文章或專書,一本是比較有趣的社會現象分析著作,另外一本則是屬於社會學經典性作品,同學如果有興趣可以依照自己的閱讀能力投入規劃時間閱讀更多的素材。 

課程目標
課程進行的方式是由老師講授中文教科書、英文短文與研究論文主要的論點與研究發現,修課的同學必須要對指定閱讀教材進行討論。社會學的學習是必須要藉由講授、課前閱讀與討論來進行,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上課內容的講義,原則上我會在前一天放置在本課程網頁請同學自行下載(https://ceiba.ntu.edu.tw/1012_sociology/)。本學期的課程前兩週將繼續上個學期從社會階層開始的社會分類討論,分析族群與性別的議題。然後接著討論不同類型的社會制度,最後要介紹的主題是有關社會(改革運動)與變遷的議題。整體來說,下學期是屬於鉅視面的社會學分析。 
課程要求
本課程設計的討論課共11次,每次100分鐘,全班由老師分為九組,不可任意調組。討論時間排在週三到週五晚上各有一到三組(每組約十六人),討論時間為17:30到19:20,討論地點為社會系館教室(上課時會宣布,並於第一週週五通知同學分組與討論課地點)。討論內容是講義、指定讀物所顯現出來的重要社會學課題,以及作業的心得。各組的討論主題相同,每次討論課前一天,同學必須依照老師與助教一起擬定的主題撰寫討論摘要(不得少於六百字),討論摘要占學期總成績的20%。討論小組由社會系研究生擔任助教,負責帶領討論、評閱作業與心得的成績。所有同學都必須參與討論課程,無故缺席兩次者,則必須退選或學期成績為零分。

本課程有一個作業,透過指定的主題同學走出教室,實際觀察整個社會現象的發展與運作,並紀錄觀察的心得,對於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和討論,開始累積當一個社會學研究者所需要具備的技藝,同時可以理論和實作連結,發展出理解台灣社會視角。詳細的作業內容將在上課時發給同學。

評分方式:

成績評定方式分成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上課參與以及討論課的表現(10%),期末考卷會請同學誠實填答上課出席狀況;第二部份是每週討論摘要(20%);第三部份是一份學期作業的成績(10%),作業按指定期限繳交,逾期不收;第三部分則是期中考 (25%)和期末考(35%)。

如果你因為各種理由無法來上課,一定要預先跟助教或老師請假。特別提醒修課的同學,如果你上課有四次 (含四次) 以上未到(上課遲到超過一小時),將會被老師要求停修,若不停修者則老師不評定學期成績。此外,討論課務必要出席,無故未參與小組討論者(討論課遲到超過一小時視為缺席),討論課缺席兩次者,將會被老師要求停修,若不停修者則老師不評定學期成績。這兩項出席要求,只要有一項未達要求,就必須停修或不評定成績。

  大學的學習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和規劃,對於那些希望投入更多時間利用這一年奠定紮實社會學基礎的同學,可以選擇每週所推薦的專書,閱讀後撰寫讀書心得交給老師,經過評閱後,最多可增加學期總成績10分,但加分後不得超過100分,這個額外加分的制度是每位同學都有權利使用的選項。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打*者為指定閱讀的文章,是每週必讀的教材。標粗體者,則是當週的推薦專書,也是額外
撰寫讀書心得的限定範圍。
課程進度與指定閱讀教材(打*者為必讀):

二月十九日 族群與種族
*Bonilla-Silva, Eduardo. 2008. “New Racism, Color-Blind Racism, and the Future
of Whiteness in America.” Pp.359-375,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蘇國賢、喻維欣(2007)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再探討:解釋本省�外省差異的縮減。台灣社
會學刊39:1-63。
王甫昌 (1992)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見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
認同,頁53-100。台北:業強。
王甫昌 (2008) 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見謝國雄等著,群
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台北:群學。
吳乃德 (2002) 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
。台灣社會學4: 75-118。
藍佩嘉、吳伊凡 (2011) “在祖國與外國之間:旅中台生的認同與畫界”台灣社會學 :1-57。

王甫昌 (2004)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張茂桂(2010) 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 台北:群學出版社。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

二月二十六日 性別
*Risman, Barbara. 2008. “Gender as Structure.” Pp.306-315,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黃淑玲 (2003) 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臺灣社會
學5: 73-172。
余貞誼 (2011) 我可能不夠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認同與實踐的敘事建構 台灣社會學
21:101-156。
張晉芬 (1996) 女性員工在出口產業待遇的探討--以臺灣1980年代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22:59-81.
藍佩嘉 (2004)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8: 43-97。
藍佩嘉(2008) 性別社會學在台灣。見謝國雄等著,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台北:群學。

Conley著,何穎怡譯 (1999) 不與男孩同一國。台北:女書文化。
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

【分組討論 二二八紀念日放假】

社會制度

三月五日 性別、家庭與婚姻制度
*Cherlin, Andrew. 2008. “The Deins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Pp.604-619,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林津如 (2010) “追尋與徘徊:百年台灣家庭與親密關係之變遷”頁283-306,收錄在黃金麟
等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 台北:群學。
伊慶春、章英華 (2008) 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見謝國雄等著,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
展史1945-2005 ,頁24-52,台北:群學。
張晉芬、李奕慧 (2007) 「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
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9(2): 203-229。

胡幼慧 (1995) 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Nancy J. Chodorow,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
Mead, Margaret,宋踐等譯(1993)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台北:遠流。

【分組討論 1,討論主題族群關係】

三月十二日 家庭與婚姻制度

【分組討論 2,討論主題性別關係與社會不平等】

三月十九日 教育制度I發放並說明本學期作業內容
*Crow Dog, Mary & Richard Erdoes. 2008. “Civilize Them with Stick.” Pp.571-578,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謝小岑、林大森、陳佩英 (2011) 性別科系跨界?大學生的性別與科系選擇 台灣社會學
刊 48:100-154。
謝小芩 (1992) 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科會研究彙刊之三:人文及社
會科學 2(2): 179-201。
蔡瑞明、林大森 (2000) 教育與勞力市場的連結:以台灣的教育分流為例。收見劉兆佳等主
編,市場、階級與政治:變遷中的華人社會,頁143-19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
究所。
黃武雄 (2010) “教改中的左與右?”頁173-212,收錄在范雲等編,秩序繽紛的年代 台北:左岸。

陳之華(2008)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台北:木馬文化。
Randall Collins 著,劉慧珍譯(1998)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台北:巨流。

【分組討論 3,討論主題作業撰寫的說明】

三月二十六日 教育制度II
*Stevens, Mitchell L.2007.”A School in a Garden.” Pp.5-16, in Creating a Class:
College admissions and Education of Elites. Cambridge, MA,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潘幸玫 (2006) 學校評量系統、知識類別與社會階層繁衍-台灣中部一所國小個案研究。
台灣社會研究63:95-141。
周平 (2004) 社會科學「不社會」與自然科學「不自然」:比較兩個領域研究生論文寫作過
程的儀式化和規訓與懲罰。見林本炫、鄒川雄編,教育與權力:一個批判的分析,頁
133-160。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分組討論 4,繳交作業Part A,作業小組討論,並完成小組討論結論報告】

四月二日 宗教制度(祭祀圈)
*Chaves, Mark. 2008. “Abiding Faith.” Pp.511-516,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齊偉先 (2009) 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本土宗教活動規劃所體現的「選擇
性親近」 台灣社會學 16:1-54。
林美容 (1986) 從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2:53-114。
瞿海源 (1999) 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臺灣社會學刊22:1-45。
丁仁傑 (1999) 文化脈絡中的積功德行為: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參與者為例,兼論助人
行為的跨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5:113-177。

林富士 (1996) 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Peter L. Berger著,蕭羨一譯(2003)神聖的帷幕。台北:商周。
Émile Durkheim著,趙學元等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分組討論 春假放假】

四月九日 宗教制度、醫療制度
*林國明 (2008) 身份劃分與社會團結-全民健保的制度建構,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
堅持的台灣社會,頁323-342,台北:群學。
*張苙雲 (1993) 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台灣醫院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
【分組討論 5,討論主題宗教制度,繳交作業Part C】
四月十六日 期中考試

四月二十三日 醫療制度
*Quadagno, Jill. 2010. “Institution, Interest Groups, and Ideology: An Agenda
for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Care Reform.”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51(2): 125-136.
張苙雲 (1998) 從不穩定的口碑到主要的求醫場所:台灣西醫制度信任建構。國科會研究彙
刊人文與社會科學8(1): 161-183。
吳嘉苓 (2000) 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
4:191-268。

Barbour, Allen著,潘咸廷、陳建州、陳三能譯(2002)醫病關係:生物醫學的迷思。台
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傅大為(2005)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現代台灣。台北;群學。

【分組討論 放假】

四月三十日 科技與社會
*Cowan著、楊佳羚譯(2004) 家庭中的工業革命。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
望性別,頁99-130。台北:群學。
*林崇熙 (2001) 噤聲的技術–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6(4): 34-58。
林崇熙 (2000) 從兩種文化到「科技與社會」。通識教育7(4):39-58。
楊弘任 (2002) 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2: 1-57。
胡湘玲 (1995) 核工專家VS.反核專家。台北:前衛。
Edward Tenner著,李佩芝譯(2004)不只是發明:科技改變人性?台北:時報。
Sergio Sismondo著,林宗德譯(2008)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群學。

【分組討論 6,討論主題醫療制度】

五月七日 經濟生活與正式組織
*趙蕙鈴 (1995) 協力生產網絡資源交換結構之特質。中國社會學刊18:75-115。
*吳宗昇 (2011) 資訊的重量:台灣股市的社會構造 台灣社會學刊 47:45-89。
黃崇憲 (2010) “從開港到加入WTO:當代台灣資本主義的歷史與結構轉型”收錄在黃金麟等編
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 台北:群學。
熊瑞梅 (2008) 台灣企業社會學的發展與反思。見謝國雄等著,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
史1945-2005 ,頁177-242,台北:群學。

吳偉立 (2009) 血汗超商 台北:群學。
夏傳位 (2005) 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 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群學經銷)
Fred Block著,鄭陸霖、吳泉源校譯(2004)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
台北:群學。

【分組討論 7,科技與社會】

五月十四日 經濟生活與生產勞動
*Hochschild, Arlie Russel. 2008. “The Time Bind: When Work Becomes Home and Home
Becomes Work.” Pp.494-504,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謝國雄 (1992) 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 137-160.
李悅端、柯志明 (1994) 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 41-81。
藍佩嘉 (1998) 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灣社會學研
究 2:47-81。

Rosabeth Moss Kanter著,Nakao Eki譯 [1997](2008)公司男女。台北:群學。
Michael Burawoy著,林宗弘等譯(2005)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台
北:群學。

【分組討論8,討論主題經濟制度】

五月二十一日 政治生活與社會 I (國家機器、選舉行為、地方派系)
*吳介民、李丁讚 (2008) 生活在台灣-選舉民主及其不足,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
持的台灣社會,頁37-69,台北:群學。
*蔡明惠與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期刊77:125-156。
吳乃德 (1999) 家庭社會化與意識型態: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研究 3: 53-85。
徐火炎 (2005) 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
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 2(4): 31-66。
顧忠華 (1999) 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6:123-146。
林國明、陳東升 (2003) 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
61-118。
王金壽 (2004) 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台北:巨流。
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編,曾淑正譯(1993)支配社會學I。台北:遠流。
Wright Mills著,王逸舟譯(1994)權力菁英。台北:桂冠。

【分組討論 9,討論主題經濟與勞動】

五月二十八日 政治生活與社會 II (國家機器、選舉行為、地方派系)
*Clawson, Dan. Alan Neustadtl, and Mark Weller. 2008. “Dollars and Votes: How
Business Campaign Contributions Subvert Democracy.” Pp.414-427,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
*王振寰 (2010) “現代國家的興起” 頁101-136,收錄在黃金麟等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
的考察 台北:群學。
陶儀芬、張珈健 (2008) 政商關係在民主化之後的發展-以金融自由化為例,見王宏仁等
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219-228,台北:群學。
潘美玲 (2008) 從經濟奇蹟到後進發展-台灣二十年來的國家機器與產業發展,見王宏仁等
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149-162,台北:群學。
吳乃德 (1999) 家庭社會化與意識型態: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研究 3: 53-85。
徐火炎 (2005) 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
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 2(4): 31-66。
林國明、陳東升 (2003) 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
61-118。
王金壽 (2004) 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廖美(2011)凝視巴西。思想18: 19-36。

蔡明惠 1998 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台北:洪葉文化。
Arendt, Hannan.林驤華譯 (2009) 極權主義的源起 台北:左岸。
Gutmann, Amy.and Dennis Thompson著,謝宗學、鄭惠文譯(2005)商議民主。台北:智勝。

【分組討論 10,政治生活與社會 I】

六月四日 社會運動與集體行為
*何明修 (2008) 體制化及其不滿-二十年來的台灣勞工運動,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
堅持的台灣社會,頁281-298,台北:群學。
*范雲 (2003) 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
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
何明修 (2001) 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與草根(1980-1986),台灣社會學
2:97-162。
林文玲 (2005) 翻轉漢人姓名意像:「請問『蕃』名」系列影片與原住民影像運動。台灣社
會研究季刊58: 85-134。

何明修 (2006) 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b>族群與種族</b></br>
*Bonilla-Silva, Eduardo. 2008. “New Racism, Color-Blind Racism, and the Future of Whiteness in America.” Pp.359-375,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蘇國賢、喻維欣(2007)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再探討:解釋本省�外省差異的縮減。台灣社會學刊39:1-63。</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二二八紀念日放假】<br> 
第2週
2/26  <b>性別</b></br>
*Risman, Barbara. 2008. “Gender as Structure.” Pp.306-315,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黃淑玲 (2003) 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臺灣社會學5: 73-172。<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1,討論主題族群關係】<br> 
第3週
3/05  <b>性別、家庭與婚姻制度</b></br>
*Cherlin, Andrew. 2008. “The Deins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Pp.604-619,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林津如 (2010) “追尋與徘徊:百年台灣家庭與親密關係之變遷”頁283-306,收錄在黃金麟等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 台北:群學。</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2,討論主題性別關係與社會不平等】
</br> 
第4週
3/12  <b>家庭與婚姻制度</b> 
第5週
3/19  <b>教育制度I</b></br>
*Crow Dog, Mary & Richard Erdoes. 2008. “Civilize Them with Stick.” Pp.571-578,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謝小岑、林大森、陳佩英 (2011) 性別科系跨界?大學生的性別與科系選擇 台灣社會學刊 48:100-154。</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3,討論主題作業撰寫的說明】</br> 
第6週
3/26  <b>教育制度II </b></br>
*Stevens, Mitchell L.2007.”A School in a Garden.” Pp.5-16, in Creating a Class: College admissions and Education of Elites. Cambridge, MA,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r>
*潘幸玫 (2006) 學校評量系統、知識類別與社會階層繁衍-台灣中部一所國小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63:95-141。</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4,繳交作業Part A,作業小組討論,並完成小組討論結論報告】
</br> 
第7週
4/02  <b>宗教制度(祭祀圈)</b></br>
*Chaves, Mark. 2008. “Abiding Faith.” Pp.511-516,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齊偉先 (2009) 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本土宗教活動規劃所體現的「選擇性親近」 台灣社會學 16:1-54。</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春假放假】
</br> 
第8週
4/09  <b>宗教制度、醫療制度 </b></br>
*林國明 (2008) 身份劃分與社會團結-全民健保的制度建構,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323-342,台北:群學。</br>
*張苙雲 (1993) 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剖析台灣醫院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5,討論主題宗教制度,繳交作業Part C】</br> 
第9週
4/16 
<font color=red><b>【期中考】</b><br> 
第10週
4/23  <b>醫療制度</b></br>
*Quadagno, Jill. 2010. “Institution, Interest Groups, and Ideology: An Agenda for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Care Reform.”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51(2): 125-136.</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放假】</br> 
第11週
4/30  <b>科技與社會</b></br>
*Cowan著、楊佳羚譯(2004) 家庭中的工業革命。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性別,頁99-130。台北:群學。</br>
*林崇熙 (2001) 噤聲的技術–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6(4): 34-58。</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6,討論主題醫療制度】</br> 
第12週
5/07  <b>經濟生活與正式組織</b></br>
*趙蕙鈴 (1995) 協力生產網絡資源交換結構之特質。中國社會學刊18:75-115。</br>
*吳宗昇 (2011) 資訊的重量:台灣股市的社會構造 台灣社會學刊 47:45-89。</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7,科技與社會】</br> 
第13週
5/14  <b>經濟生活與生產勞動</b></br>
*Hochschild, Arlie Russel. 2008. “The Time Bind: When Work Becomes Home and Home Becomes Work.” Pp.494-504,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謝國雄 (1992) 隱形工廠:臺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 137-160.</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8,討論主題經濟制度】</br> 
第14週
5/21  <b>政治生活與社會 I (國家機器、選舉行為、地方派系)</b></br>
*吳介民、李丁讚 (2008) 生活在台灣-選舉民主及其不足,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37-69,台北:群學。</br>
*蔡明惠與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77:125-156。</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9,討論主題經濟與勞動】</br> 
第15週
5/28  <b>政治生活與社會 II (國家機器、選舉行為、地方派系)</b></br>
*Clawson, Dan. Alan Neustadtl, and Mark Weller. 2008. “Dollars and Votes: How Business Campaign Contributions Subvert Democracy.” Pp.414-427, in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Susan J. Ferguson. Boston : McGraw-Hill.</br>
*王振寰 (2010) “現代國家的興起” 頁101-136,收錄在黃金麟等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 台北:群學。</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10,政治生活與社會 I】</br> 
第16週
6/04  <b>社會運動與集體行為</b></br>
*何明修 (2008) 體制化及其不滿-二十年來的台灣勞工運動,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281-298,台北:群學。</br>
*范雲 (2003) 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br></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11,政治生活與社會 II】</br> 
第17週
6/11  <b>【課程進度調節時段】</b></br>
<font color=purple>【分組討論 端午節放假】 
第18週
06/18  <font color=red><b>【期末考】</b><br>